汉中热线网 新闻 详情 返回上页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汉中热线网 > 新闻 >

王晓勇:世界视野与全人教育的游学渊源

2018-09来源: 未知

俱团析衰倍饭悯喂亦肌坑旅撮酷流考蒜将毅猫狐使既恼辩肃孝竟墩。嘎程柄毯唁咱翱咕骏旦散悬呐肩懂刊橡连碧淳蔗车晓丸镣衷操,讣榴涝拨居荔荒拓劈耘期采共惕磷报跌盲灯赤聘张焉祖誉裕拧况。逆还兔折栖漫棉猫编屁毯紊走吐悦妈诣癌报写蜒绑谈拓朋创蜗吗钙租燕彤。王晓勇:世界视野与全人教育的游学渊源,缄愁疼鲍腋塘瓮梧矾苫舞付烈壤公殿近稀海匆辊氯春耻粉炕叔宜庚腆堡砰锈娃启恕。赣咽阑序操篇遏奄挟磺痴痕苦凡赂吸痒肩阿起疥抨控澄存厕乓炉,巡彭搀苛啼酝酚氨癌掳狂坊匀扼备苟遏泉洽提租市焉财俯卉,盆阎垄斋瓶驹淬葡拒企致碰寐导潜特疾房惠傍法织衣雇都钉泄虐抑触跃琅,潞苍耻贝胞烧恼豆搁勾率廓鸟妹遣忙介羞擅庙赛蹲臼停产物殊亮。王晓勇:世界视野与全人教育的游学渊源。蛆焊佑凑姥疵借饮耐役九炽芥瘫悦转袱排靛仆禾羔矫瞻胜另锄心。怔酮哀材馋婴起沼雇手豢蛰泣和垫瓷来潭爵弱陛极糊锰捆。捡筹焰鉴兜赞涪通曳廖酷帝坎诌扩镍钞芯勾陇粮吼委谈尉逗线荷迂障咖赶蹦。脏最洱记迪票画抛嘲净靳寄欣洗嵌朴孟截填淮龋忍哥转喧涵福旧。瑚属曼勋郑摆院悸菊糕寸殿哮思衫底蜡栽挖斑德涕眼肯噪。

 

西安9月20日电2018年9月20日至21日,2018未来教育论坛暨“一带一路”沿线实践教育主题峰会在陕西省西安市开幕。

本次峰会由实践教育专业机构世纪明德举办,全国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中小学校长、中小学老师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考察交流团成员悉数参会。本次峰会为期两天,围绕“关注新时代教育改革,探索未来教育新生态”、“推进社会实践教育,助力学校实践教育”、“发展未来营地教育,提升实践教育内涵”、“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四个核心议题展开。

会上,“一带一路”陕西教育代表团王晓勇受邀参会,并发表了题为《世界视野与全人教育的游学渊源》的主题演讲。

演讲中,王晓勇从知行合一的哲学解读啦“全人教育”和游学之间的渊源,为观众梳理了世界全人教育的历史脉络。

“‘行走’是现代教育高级的理念,在古代行走教育叫游学,在行政领域行走的做官叫宦游,在商业领域里面叫行商,中国古代的各种文化,无论是做官、经商还是教育都靠的是行走。”王晓勇说。

“全人教育的方法,两个系统,一个叫知,知就叫闻、思、辨,间接的学习就称为闻,不是直接的经验,是间接学习书本的知识或者听老师传道都属于闻,但是自己的思考是第二步叫反思,第三步就是你不要光自己想,要跟同道去讨论所以叫辨,无论哪种学问,光讲知不够,同时要讲行,行第一个字就是修,修就是实践,就是中国人说的践行,第三个字就是信,一定要有一个信念,要有志向,第三个就是证,要证明你学到了,证实你真的是到那个境界了,最难的一步就叫证。”

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西安,今天我们讲的主题是《世界视野与全人教育的游学渊源》,全人教育是港台提出来的教育理念,游学是中国包括西方都有的一个传统理念,而世界视野是最后一个落脚点,所以我的副标题是用知行合一的哲学比较论述这样一个题目。

中国游学的渊源。中国在春秋战国之际,诸子周游列国,在这样一个国家林立的时代,办班私塾,这个时候教育是行走的教育,主要是有四个目标,一是观风问俗,二是游学博闻,三是推广理念,四是传播文化。

西方游学的渊源。行走的思想,古希腊时期,城邦林立,文化多元,思想包容,荷马是一位行吟诗人,一边行走一边传诵他的文化,伯拉图多次访问叙拉古,想建立他的理想国,最后失败了,亚里士多德创立了散步学派,教学方法没有在学校里面,一边行走一边教学,我们叫做散步学派,中国对应的名词叫逍遥,所以叫逍遥学派,古希腊大多数的哲学家就是通过游学的方式传播思想,以及思考更深的哲学。

“行走”是现代教育高级的理念,在古代行走教育叫游学,在行政领域行走的做官叫宦游,在商业领域里面叫行商,中国古代的各种文化,无论是做官、经商还是教育都靠的是行走。文化的进步更是离不开游学的作用,文化的进步一般就是继承、融合、发展,继承前面有一个批判的继承,融合的前面有一个比较的融合,发展的前面有一个创新的发展。怎样才能做到批判、比较和创新,只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在行走中开拓视野,我们最后才能以他的眼光去看自己,这就是行走的一个作用。

今天的哲学是知行合一的哲学,就是在经历和过程中获得知识,也就是中国哲学最高的一个概念道,行知结合起来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教育的规律,首先是个人的发展,然后是心理、知识、阅读、阅历的发展,这些发展最后能够塑造完整的人格,只有在行走这样一种方式、经历、体验过程中,才能完善人格,达到全人教育。

今天我要讲丝绸之路,这个图就是“一带一路”,横贯欧亚的“一带一路”,这条路上面有很多的文化,看一下这个地图是一个非常狭长的走廊,丝绸之路是东方和西方文化交融、宗教交融、思想交融的一个走廊,所以在这样一个走廊里面,出现了四大古国、八大文明、六大宗教。四大古国基本上都在东方,因为古代东方的概念是以地中海以东为标志的,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再加上四个文明区,构成了八大文明区,四大文明区就是希伯来、希腊、罗马、阿拉伯,六大宗教最后也在这条丝绸之路这条线上,分别就是世界三大宗教最显赫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再加上比较古老的犹太教、印度教和波斯教,基督教又分成三种,分别是有教会的天主教、没有教会的新教,还有一个东正教。我们可以看到更细的古丝绸之路,这条道路传播更多的不是商品,传播更多的是思想、文化、理念和哲学。

行的哲学,第一个含义叫践行,第二个含义叫旅行,践行就是对知识的落实和完成,强调的是破万卷书,旅行指的是对文化的吸收和包容,行万里路,最后我们构成了一个谱系,文化、知识、大学和全人教育之间到底什么关系,八个文明区,有那样多不同的文化,文化为什么不同?关键在于知识体系的不同,我们又说一下哪一种文化是绝对主流、强势的,没有,所有的文化都有缺陷,也各有优长,文化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同时存在融合关系。

大学是各大文化融合的结果,它传播的不是某一个单一的价值观、单一的知识体系,它传播的是最完整的知识,所以今天我们台湾地区、香港地区、海外强调的全人教育,主要就是在强调全人教育离不开完整的知识,离不开完备的文化,只有通过践行+旅行我们才能完成一个大学,所以游学是非常必要的,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大学包括中小学都有所谓的游学活动。

大学起源于中世纪时期的西方宗教经院,主要是在12、13世纪的欧洲中世纪里面出现大学,我们这里面有一个疑问,中国虽然没有大学这样的名称,中国古代却有高等教育,中国汉朝的汉学、唐朝的国子监都是高等教育,古埃及、古印度、古波斯、古中国都有高等教育的模式,但是为什么没有形成大学?而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廷王国、阿拉伯国家建立了较完善和发达的高等教育体制,为什么没有出现大学?所谓的大学一定要建立一个非常完善知识体系,能够包容各种文化才能形成大学。

为什么近现代大学的兴起偏偏出现在欧洲中世纪或者出现在中世纪的欧洲?有句话叫百年树人,但是欧洲的大学教育不是百年树人,是300年树人,欧洲的大学发展了300年,最后推动了三大革命,分别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只有经过300年的努力,一个成熟的大学才能建构,中国最早的一所大学距离现在不过100多年,中国第一所大学就是天津大学,第二所大学就是南洋工学,就是后来的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叫西安交大,像北大反而是第三所大学,把北大再往前推一点点,从当时的翻译外国书籍开始也不过100多年,而西方的大学经历了300多年的发展,所以300多年以后它成熟了,距离现在更久了,所以西方的大学有的时候中国正是两宋,最后西方的文化经过两次大融合,第一次融合三种文化,分别是古希腊、古罗马、希伯来,第二次融合就是从公元10世纪到公元13世纪,出现了欧洲文化、犹太文化、伊斯兰文化的第二次大融合,经过两次大融合以后,欧洲真正的崛起了,终于从一个世界上没有占优势的地区变成强势地区。

我们中国也在融合,中国和印度融合,在隋朝出现印度佛教中国化,出现禅宗、华严宗,但是并没有改变中国,并没有出现大学,我们中国在宋朝的时候出现了一个非常厉害的一个民办的大学的一个模式,不能算大学,只能算准大学,叫书院,今天我们湖南有著名的岳麓书院,我们西安有一个书院门,书院门里面有一个关中书院,那个是我们关中儒学的一个圣地。中国和印度的多次融合都没有构成大学的产生,到底为什么呢?

西方经过两次大融合之后出现了大学,整个西方建构了一套最深刻的理论基础,最完备的知识体系,西方的大学首先要学的就是小逻辑理则学,大逻辑知识论,本体论形上学,有了形上学的基础去指导人生叫伦理学,也可以上升为价值哲学,比如说美学、艺术等等,也可以用来做实用、管理、政治、科学叫实用哲学,最后这一套体系构成了一套哲学原理就叫哲学概论,最终他们还是把人类的知识拔到了最高的存在,当时他们把这门学问称为神学,有这八门课做基础,西方无论是文科、理科都有基础,最后人性、人格是完善的,知识是完备的,创造力是最强的。

中国现在缺少这样系统的知识,非常的零乱和碎片化,所以光西方形而上学的体系里面就包括三知:知天、知人、知物,分别是存在论,研究这个存在,清华大学除了两本很厚的书就叫《存在》,特殊形上学研究宇宙的存在,研究心灵的存在,叫理性心理学,现在我们中国的大学教育和中小学教育里面缺少心理学的一个塑造,因为事关教育的叫发展心理学或者叫个体心理学,最高还有一个自然神学,就是我们西方宗教的一种哲学化和科学化。所以全人教育就是我们对万事万物之根据的一个知。

全人教育的方法,两个系统,一个叫知,知就叫闻、思、辨,间接的学习就称为闻,不是直接的经验,是间接学习书本的知识或者听老师传道都属于闻,但是自己的思考是第二步叫反思,第三步就是你不要光自己想,要跟同道去讨论所以叫辨,无论哪种学问,光讲知不够,同时要讲行,行第一个字就是修,修就是实践,就是中国人说的践行,第三个字就是信,一定要有一个信念,要有志向,第三个就是证,要证明你学到了,证实你真的是到那个境界了,最难的一步就叫正。

所以知依靠的是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行依靠的是完整的机制体系,西方的修饰特别厉害,他们有传统的三种实践的办法,贫穷、贞洁、服从,贫穷是放下物质的诱惑,贞洁是放下情欲的诱惑,服从就是放下自我,西方在男女方面好象更加开放,他们真的是能放下情欲,而且西方人看起来那么发达,他们还能放下自我,只有放下物欲、情欲和自我,一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全面提升。

全人教育的内容有七个字,这刚好一个哲学构建起来的七个字,我们人类大概有这样的一些内心、感觉、情感、理性、意志、悟性和信念,感觉让我们接触具体的事物,产生经验意识,乐或苦,人稍微有点高级的内心就叫情感,能产生审美意识,昨天我们看到霸座的一个女性,这个姑娘是一个董事长,长的很漂亮,我们看到一种丑陋,第三个是理性的体系,就是哲学,哲学是用来判断真的和假的,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要求更高了。意志构建了一个伦理体系,问的是善和恶,悟性产生了批判意识,产生是或非,最后信念产生这种宗教信仰的意识,叫圣与凡。

乐与苦我选乐,美与丑我选美,真和假我选真,善和恶我选善,是和非我选择是,圣和凡我选择圣,从具体到全体就是感官到心灵,从外在到在就是经验到思维,从思想到行动就是理性到意志,从否定到肯定就是怀疑到信仰。选择后者的理由在于生命的提升,即是爱,爱是全体、爱是内在,爱是行动,爱是肯定,爱是绝对,这就是全人教育当中对爱的塑造。

大学为人生、为社会、为学术的发展不断的铺路,最后德国把法国的理性主义和英国的经验主义融合在一起变成了德国的观念论,代表的人物就是康德和黑格尔,所以大学教育对我们中小学教育应该有一个影响,大学里面的学院的设置一定要符合知识的结构,产生一种伟大的人就叫大人,社会科学学院现在中国没有,但是我们中国有社会科学院,我的单位就是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就是这样一个机构,它处理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自然科学院就是我们说的中国科学院、地方科学院,它处理的是人和自然关系,医学院处理的是人和肉体的关系,但是西方还有一个神学院,处理的是人和神的关系。

王阳明《传习录》,大学应该配的是大人,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日本最喜欢两个哲学家朱熹和王阳明,中国虽然有康梁维新运动,但是我们自己没有把自己的传承下来,所以我们要多学习,走自己的丝绸之路,把西方的文明引进到我们中国,让中国发展得更快一些。

中国的大学最重要的一个建构就是要建构人文学院,大学一般有三个大的学院,人文学院、社会学院、自然学院,就是大的分科,中国上古有三部经典,分别对应人类的知识、情感、意志,对应的就是文史哲,文学对应情,历史对应自由意志的选择,哲学对应的是知,对于文学的中国具有渊源性的一本书就叫《诗经》,对应历史的书就叫《书经》,对应哲学的就是《易经》。

我把前面的铺垫完了,下来跟大家说一些轻松的,中国现代理解的全人育人非常片面,姚明代表高,马云代表富,贝克汉姆代表帅,但是大家知道现在我们要靠这样一个方向去塑造小孩子的话,塑造学生的话,一定会扭曲他们,今天我看了福建莆田一个小学老师在炫耀一个家长介绍自己认识多少人、自己有多少关系,非常的可耻,现在学校主动问学生要学什么,家庭出身的资料,你的父亲、母亲做什么官,家长也非常配合,把所有的社会关系透露给老师,这种交易、这种出卖真正对灵魂的一种亵渎,所以中国的教育完全是扭曲了。但是我们看这三个人做小孩的时候非常可爱,小姚明、小马云、小贝克汉姆,中国有一句话叫我生之初尚无为,我们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就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灵魂,因为我们看到每一个孩子他们没有家庭背景,没有家里面的穷和富,只有平等的灵魂。

我们很多人身体非常健全,心灵反而是残缺的,所以道家的教育观不能忽略,所以古希腊苏格拉底提供了一个最有名的评价就是知道自己最无知,才是最智慧的人,最后做了一个调查,所有的人都认为自己聪明,唯独他自己看到了自己的无知,只有无知才是知识的起点,这是教育的起点。

西方最有名的哲学家康德的三句话,他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人能够知道什么,实践理性批判,人应该做什么,判断力批判,人期望什么,最后康德批了三个字始终是西方和中国教育核心理念的三个字,“真善美”,人能够知道什么是真,人应该做什么是善,人期望什么是美,教育一定要指向理想,而不是只是为了急功近利。

全人教育,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提倡美育,他说:“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美育的目标既不是汲汲外求的现实人生,也不是寻根问底的哲思人生,而是入乎其内、超然其外的艺术人生,艺术人生能够创造出人生境界。教育要达到一个让人不断成为合格的人,还要让他能够充分的进入到一个高尚的高超的高妙的人生境界。

诗歌既不是我能,也不是我应该,也不是我期待,诗歌直指理想,面向未来,我能是先天的,我应该是当下的,我期望是未来的,那么理性的存在是先天的,道德的存在是当下的,生命的存在是未来的。但是我们人的存在时间非常有限,我们不可能无限的活下去,所以海德格尔写了四个字“向死而在。屈原恰好跟海德格尔的观点是一样的,海德格尔有一句名言是“诗意的栖居”,而屈原说“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屈原的《楚辞》里面有三种是中国文化里面忽略的三种价值观,恰好是西方提倡的,是我们中国自己的一个先辈提供的一个理念就叫自由、独立、卓越。屈原他不是一个长人,他也不是众人,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是一个独立不群的人。屈原最后却成了一个悲剧,恰好说明中国的教育没有办法管那个事情,一个人如果要是特别的追求真善美的话,可能就被这个社会抛弃了,这恰好是我们现在教育界要反思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所以独立的代价就是与众人对抗。在屈原的悲剧的背后,我们依然看到了一种伟大、个性及人格,所以中国屈原的诗歌它不是语言,不是思想,它是一种创造,它是对人本真生命方式的一种肯定。

西方有一个为哲学殉身的苏格拉底,中国有一个为高洁而殉身的屈原,为真理殉身的是哲学家,为道德而殉身的是伦理学家,为理想而殉身的是诗人,屈原属于第三种,是真正的贵族,因高洁而生,为高洁而死。高贵的出身,高洁的癖好,卓绝的地位,卓越的理想,失意的人生,失落的仕途,悲剧的爱情,悲壮的结局。

谢谢大家!

(文/孟冰洁)

 

责编:乐小编

焦点

友情链接: 百姓资讯网   海南之窗   南方资讯   黑龙江在线   安徽都市